“五一”假期期间人员流动较大,节后全国疫情形势如何?
<< 如何通过调节日常生活方式来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呢?
当前正是传染病高发阶段,应该防范哪些常见的传染病? >>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然较高。“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请问这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结束了呢?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呢?
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了,更不意味着对新冠疫情就可以放任不管了,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还要继续做好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须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地防控疫情的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予以坚持。
三是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对重症的救治能力。
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物资储备等。
五是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公众应继续保持好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如果二次感染新冠,或者是有感染新冠的相应症状,例如咽喉疼痛等,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无论是二次感染还是新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临床表现目前看都是类似的,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重症的病例目前还很少,主要是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一旦感染不要恐慌,对症处理,同时仍然要做好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避免或者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第二方面,要高度关注高龄老人,没有接种疫苗的、有基础病的人群,避免感染或者减少感染的风险。因为无论是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都会使这些重症高风险人群面临着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所以,对老年人、有基础病的,要关口前移、早期干预。

措施包括:
(1)建议在社区层面上发挥社区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信息化系统、人工智能多种途径,建立所辖区域的老年人、高风险人群的台账。
(2)一旦这些高风险人群患病以后,要及时跟踪监测,早期抗病毒治疗。
(3)重症高风险人群感染以后加强监测,如果出现低氧等情况,要及时氧疗,无论在社区层面上还是医院层面上,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置。
(4)目前医疗机构重症的救治能力较充分,所以一旦有重症病人,及时住院或ICU治疗。
提到咽喉痛,其实原因很多,新冠可以,流感也可以,很多细菌感染也可以,所以要区别对待,如果是新冠,就按新冠治疗,如果细菌感染,必要时可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