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没有门诊,到底是不是百姓不满意
<< 为什么大医院须配备门诊呢?
国产医疗器械和国产医药利好明确 >>
2000年前后,省医院的整体改造正在进行,大家对“要不要建东川门诊部?建多大?”展开了论证,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们没有庞大的门诊病人群,将来难以收到住院。后来,东川门诊部按日门诊5000人次来设计。我就是当时东川门诊部筹备办公室负责人,提出的理念就是通过信息化和流程改造,尽量减少患者在门诊的停留时间。当时的东川门诊是中国医院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门诊部,从预约、挂号、候诊、取药到问询,全程信息化。
由于医院病床倍增了,靠过去熟人介绍、口碑传播接收病人住院的模式也就随着市场的压力而改变了。这个“市场压力”是什么呢?建立可靠的忠诚客户群——门诊病人,因为医疗市场决胜的关键在于拥有多少病人,而门诊病人的多少决定了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的份额。因此,门诊就作为医院决胜千里的主战场。当时我就著有《医院前线服务》,阐述如何从“保留老顾客,发展新顾客”的战略上提升门诊的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超值服务。
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医院为什么要有门诊的一个最大的原因。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看,既然扩张了,就要千方百计地使我们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当所有的医院床位低成本投入(沉没成本)无需增加或增加不大的时候,多收一个病人就是多一份利润!那么,医院又有什么理由使一张病床空着呢?由此看来,医院扩张所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效益,而是伴随着过度医疗、资源浪费和资源分布不均。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院盲目地扩张和开设门诊,实际上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整体的经济效益并不高。目前我们还没有感觉到如此,只是因为我们支付系统的效率、医院人力成本的核算和医院运行成本的核算都没有达到精细化。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医生价值的回归和不允许医生与“收病人”的创收行为有太多的利益捆绑(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回归),支付部门和医院就不得不认真思考“怎样的支付制度才是合适的”以及“医院的规模究竟多大就合适”。
三级医院没有门诊,到底是不是百姓不满意呢?大多数百姓抱怨的是在社区没有好医生,没有药,没有服务……但只有三级医院才能解决这些吗?悖论!不要忘记百姓要的是“能够看好病”的制度!假如家门口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了解你病情的人,有一个能够指导你如何就医、康复、护理的人,假如技术准入的羁绊拿掉,假如门诊可以做的治疗也可以报销,这不是比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来得实在些吗?大家都在羡慕国外的制度,同时却不愿意改变,过分强调中国民众看病的国情,而这些“国情”应该可以通过制度的改变而改变,不应该只有外国才有的月亮(制度)啊!
更多新闻来自诗烨医用家具网:多功能护理床、送饭车、家庭护理床、护理床、多功能陪护椅 、不锈钢保温送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