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怎样的发展条件?
<< 关于开展“2023年 上海市十大健康新媒体”推选活动的通知
关于举办“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 (2024•上海)的通知 >>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但与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碳市场相比,我国碳交易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暂行条例》的发布,将为我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怎样的发展条件?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我们也组织专家进行了评估,总的结论就是中国的碳市场总体表现要好于发达国家碳市场建设初期。但是作为一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和发达国家成熟的碳市场相比,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地方。刚才您提到的市场活跃度、行业覆盖范围,以及市场参与主体、交易不活跃等,这都是需要我们在碳市场建设下一步逐一克服的问题。

《条例》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就当前碳市场存在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应该说,为我们逐一克服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撑和保障。除了刚才我介绍的要着力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之外,进一步推动碳市场建设还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在《条例》中都有明确的。

一是逐步推行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方式是免费发放,国际上成熟的碳市场大都已经开展了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实践。《条例》明确,配额分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逐步推行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这样有利于控制碳排放总量,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碳减排成本,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从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也提升我国碳市场在国际碳定价当中的话语权。

二是建立市场稳定机制。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的市场调控手段还不足,市场稳定机制尚不完善。《条例》将市场调节需要作为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的重要考虑因素,开展市场调控,平衡市场供需,防止碳价格失控等市场风险,为保障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是对丰富交易主体和产品作出规定。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是对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纳入了管控,行业范围还仅仅是发电行业,虽然这个行业排放量很大。交易产品只是碳排放配额现货。《条例》规定,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和行业范围,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目标研究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现货交易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本着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按照《条例》有关规定,优化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碳减排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数据质量是保证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的基础,可以说是碳市场的生命线,新出台的《条例》在数据质量方面的规定是怎样的?目前这方面的管理成效怎样?今后生态环境部还将从哪些方面来加强管理,确保数据质量?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这里既有法律规定,也有技术规范,还有司法解释。推动最高法、最高检修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造假纳入刑事制裁范畴。修订了相关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技术指南,碳核算公式由过去的27个精简到12个,简单说就是提升了这些核算公式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核算不确定性大幅度降低。

二是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的长效工作机制。创造性开展碳排放关键参数月度存证,提升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及时发现问题苗头。

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实现穿透式监管。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第二个履约周期对300多万个参数数据进行自动识别校验,及时发现并解决了7.2万余个数据异常问题。

四是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通过两轮碳排放报告专项监督帮扶,对发现问题逐一拉条挂账、分类处理、整改销号。对违法企业严肃处罚并核减其碳排放配额,对问题严重的技术服务机构公开曝光,对弄虚作假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五是全面加强宣传培训。刚才我讲碳市场是新生事物,重点排放单位和技术服务机构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通过大范围培训得到了明显提升。去年,我们一共组织培训了134场约1.1万人参加的培训,实现了市场参与主体全覆盖。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举措,碳排放数据质量大幅改善,碳排放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大幅提升,企业管理效能也明显增强,和第一个履约周期相比,第二个履约周期监督帮扶发现的碳排放数据不规范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并且以此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经验。

这次国务院暂行条例,对数据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切实守住数据质量这一生命线,《条例》在打击碳排放数据造假、遏制虚报瞒报碳排放数据等行为方面,真正长出了“牙齿”,可以总结为六个字,就是:严控、严查、严罚。

严格控制主要体现在: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禁止事项和处罚措施,通过配套制度规范,持续压减数据造假空间,通过建设完善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利用区块链、数字化技术手段,保证数据无法篡改。通过年度核查加日常监管的工作模式,持续强化数据质量审核。

严肃督查主要体现在: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大数据筛查异常数据,通过投诉举报发现问题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检查核实,对发现的问题线索不查清绝不放过,问题疑点不查清绝不放过,问题整改不到位绝不放过。

严厉处罚主要体现在: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严惩重罚,公开曝光违法违规行为。条例从四个方面规定了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的具体要求:一是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主体责任,二是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在这些方面,《条例》都作出了具体详实的规定。我相信,下一步随着《条例》的贯彻落实,碳市场数据质量会在第二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