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大多数医院在购买医疗设备的时候,国产品往往沦为备选项,他们更偏好通用、飞利浦、西门子这类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则可能被冠之以“山寨”、“低端”的标签,不受欢迎。的确,我国的医用设备行业起点相对较低,人才相对缺乏,产品结构和研发体制相对落后,从企业到行业,核心竞争力都较为孱弱。
虽说行业真正强大的时代还并没有来临,但国家层面给予的利好政策正为行业带来光明。中国医用设备行业协会会长姜峰表示:“政府对医用设备产业发展的重视,研发投入的增加,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卫生部投资建立农村及社区医疗卫生体系政策的出台为国内医用设备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医用设备产业及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稳步发展。”
产业现状
以下一组数据昭示了我国医用设备产业的现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医用设备分配额较低,为5.46美元,与美国的309.77美元,日本的111.53美元,欧洲的122.59美元相比,相去甚远。其次,医疗资源发布不平衡,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仅有医用设备资源的20%;再次,政府医疗支出占GDP比例偏低,2006年为4.73%,同时期,美国同一比例为13.9%,日本的为7.1%。值得关注的是,我国70%的在用医用设备设备是上世纪80年代前的产品。《2009-2012年中国医用设备产业调查及发展预测报告》显示,在发达国家,医用设备产业和制药产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却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值得重视。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世界排名前25位的医用设备企业的销售额合计占到全球医用设备总销售额的60%,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的新型医用设备产业链逐步稳定。包括CT仪、磁共振仪、高端质谱仪在内的医用设备将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研发基地。高端医用设备市场的垄断之势开始显山露水,现阶段我国从国外进口的高端医用设备产品比例已经高达70%,下列医用设备被跨国公司垄断:100%的高端质谱仪市场、80%的CT仪市场、90%的磁共振仪市场、90%的超声波仪市场、85%的大型生化仪市场、90%的心电图仪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70%的医用心血管吊搭、吊桥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与此同时,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医用设备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包括一次性的手术手套、一次性注射器等。转移的对象主要是亚洲国家,为的是借助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中国就是其中一员。
这样看来,在经济全球化、分工国际化浪潮的之下,我国的医用设备产业已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
行业机遇
差距意味着机会,而行业一直在等待一个机遇。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万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落地实施,总算为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打开了一道口子。
新医改方案显示,国家将在2009-2011年间投入8500亿元,其中2/3将投入基层医院。3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在新的医疗改革方案的推动下,2009-2011年,基层医疗市场的医用设备需求有望增加1000亿元。
受医疗改革的拉动,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蓬勃发展,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增强,使得总体市场需求开始扩张。近3年来,医用设备行业最高增速为38%,2010年其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如按目前的增长速度,未来5年医用设备行业总产值可达4000亿元,每年增长预计在20%左右,其中在中低端医用设备方面的增长率更可达到30%。
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主攻基层医疗市场、农村医疗市场,给国内企业提供了最佳进入时机。其一,全国有近9亿农民,平均每人按50元医疗检测费用来计算,农村市场大约有450亿的市场容量,潜力巨大;其二,国外大型企业入驻中国向来偏好大中城市,而国内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浸淫,已经在广大基层市场建立了成熟的渠道;其三,基层及农村医疗市场的消费者品牌接受度广,新兴品牌可凭质优价廉的优势迅速获得知名度(“千人计划”企业的品牌可有此一博)。
战略方向
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方案的普遍推行,已使得药品市场的利润日益摊薄。制药产业的销售额及利润开始下降,而医院为了维持及增加收入,已经开始重视增加新的检验设备。可以想象,在国内建立一个小型医用设备厂所需投资大约在500-1000万元(建立一个中型医用设备厂也仅在2000-5000万投资),且筹备时间较短,在1-3年内能拿到医用设备生产许可证及注册证,可达30%的利润率也十分具有吸引力——只要管理恰当,生产及组装医用设备应大有可为,很快能成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因此,生产及组装医用设备应成为我国医用设备产业未来规划的主流方向之一。通过生产及组装,使我国的医用设备快速、稳步达到国际水平,从而为进一步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生产及组装医用设备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征,在可持续发展不断被强调的今天,它将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亮点。
一些建议
如何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首先,应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首次获取产品生产许可证、首次获取药监局证书的企业给予扶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医药企业产业基金,重点扶持市场前景良好和技术先进的项目开发;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既满足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需求,又能给民间资本提供投资机会。
其次,应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重点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一类家用医用设备比二、三类医用设备的毛利率低了近两倍,我国医用设备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初现端倪,医用设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可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并购小规模一类家用医用设备厂,提升其产品竞争优势,美国通用电气医疗部是可参考的一个榜样。国家应从鼓励创新的角度出发,对具有知识产权、用于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相关的创新产品,给与积极支持。
再次,要建立、完善市场快通道审批的制度。建议我国SFDA创新审批制度。如美国FDA对医用设备审批有510(k)制度,即厂家生产某些产品可免除FDA审批,仅需将产品在美国FDA备案即可。
要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千人计划”人才纳入科技部重点项目评审的专家组库中,使“千人计划”人才利用其国外成功的经验,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
要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应进一步鼓励国内和国外的科研力量与生物医药企业的横向联合,同时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医用设备免除510(k)和GMP条款的设备名称有临床用质谱仪、临床用电泳仪、酶分析仪、临床用火焰发射光度计、临床用荧光计、临床用微量滴定器、临床浊度计、临床用血浆器官体积测量器、临床用渗压计、临床用移液和稀释系统、临床用原子吸收光谱光度计、自动验尿系统、临床用血浆黏度计、临床用毒物控制材料等。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医用设备进出口总额达138.3亿美元,同比增长14.76%,比去年同期增幅低27.5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金额为8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93%,比去年同期增幅低30.94个百分点。
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12年上半年,我国医用设备行业销售产值达680.8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医用设备的出口交货值为175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46%。
提升高端医疗设备出口
中商情报网高级行业研究员刘洁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欧美两大经济体复苏困难等因素叠加,我国医用设备出口增速出现下降。
我国出口的医用设备主要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医用设备行业出口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国际市场已占有相当份额,但出口产品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为主。我国一次性耗材、医用敷料和按摩器具等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价格优势比较明显,因此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
对此,刘洁认为我国应该加大医用设备政策扶持力度,在鼓励医用设备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更要推动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扩大资金、技术密集型高端医疗设备出口;提高适应国际经营的管理水平、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新型医用设备产品前景广阔
在国内外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双双上涨的情势下,有观点认为以技术含量高、使用方便、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用设备产品为支撑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对此,刘洁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新兴经济地区医疗保健需求以及治愈慢性疾病的新技术将是驱动医用设备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扩大覆盖面、逐步加配和更新医用设备,将加速行业的内生性增长。
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医用设备企业将重点开发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以及主要依赖进口的医疗装备,慢病筛查、微创诊疗、再生修复、数字医疗、康复护理等新型医用设备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出口不确定因素仍存
目前,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因素,欧洲债务危机仍然威胁着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安全,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处于增长模式的转换和探索阶段,世界经济的复苏节奏仍然缓慢,这些因素将会给我国医用设备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欧盟新的报废电子电器设备(WEEE)指令已经生效,我国医用设备出口欧盟将面对新的环保壁垒。
此外,国内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给我国医用设备生产经营企业带来不确定性。
今年下半年我国医用设备进出口总额会维持相对稳定的增幅,乐观估计2012年医用设备进出口额增幅将维持在18%左右,但很难超过去年同期增幅水平。